早上送娃到学校门口,张姐第N次把儿子的手机从书包里翻出来——不是想“违规”,是前一天刚接到老师电话:“上课有同学偷偷刷短视频,屏亮得后排都能看见。”这种“怕联系不上又怕影响学习”的矛盾,大概是所有中小学生家长的“日常内耗”。直到10月24日教育部的一条规定,把家长群里的“吐槽”变成了“定心丸”。
当天,教育部发布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,其中“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”的要求,直接把“家长念叨了好几年的事”写成了“硬要求”。但比“禁手机”更戳人的,是里面两个“接地气”的细节:一个是“息屏行动”,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“每天抽出1小时放下手机”;另一个是对准了“藏在屏幕后面的手”——要求平台优化算法,别再给孩子推“谁报了8个班”“初中不努力就考不上高中”这类“贩卖焦虑”的内容,还要管管那些让孩子“刷到凌晨”的短视频、动漫。
“我家娃之前总说‘班里同学都在刷那个内卷视频’,明明才小学五年级,就开始问‘我要不要报奥数班’。”家长群里的刘哥发了条语音,语气里带着松快,“现在规定管平台,总算不是我们单方面‘跟孩子讲道理’了。”当然也有不同声音:刚上初一的小晴说“有时候上课想查个生词都不行”,班主任陈老师则建议“学校可以配公用平板,专门用于学习”——但不管讨论怎么展开,大家的共识是“得给手机划条‘红线’”。
其实家长怕的从来不是“手机”本身,是“手机抢走的‘心’”:当孩子的眼睛盯着屏幕,就看不见窗外的梧桐树抽新芽;当耳朵被算法推的“焦虑内容”填满,就听不见自己喜欢的画画、打球的声音。这次的措施,不是“一刀切禁手机”,是“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”——禁的是“课堂里的分心”,护的是“心里的安静”;管的是“平台的算法”,守的是“成长的慢节奏”。
傍晚接孩子的时候,张姐把手机还给儿子,顺口问:“今天上课没碰手机吧?”儿子晃了晃手里的笔记本:“我们班今天试了‘无手机课堂’,下课后大家一起玩成语接龙,比刷视频有意思多啦!”风里飘着学校门口烤肠的香气,张姐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——原来最有效的“禁手机”,从来不是“没收”,是让孩子发现:比起屏幕里的“快节奏”,真实的生活,更有温度。
放学的铃声里,几个孩子背着书包跑过,手里举着刚买的冰淇淋,笑声飘得很远。旁边的妈妈对着手机拍了张照片,又赶紧放下——她想起“息屏行动”的倡议,决定今晚和孩子一起“放下手机,拼个乐高”。毕竟,孩子的心理健康,从来不是“靠规定管出来的”,是“用陪伴填起来的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