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白宫东翼的动静,比国会山的辩论还让美国人上心。原本特朗普说“拆东翼一面墙,建个像样的宴会厅”,结果上个月推土机直接推平了整面墙体——10月22日白宫发言人终于松口:不是“局部改造”,是东翼整体“现代化翻新”,预算也从之前的数亿,悄悄涨了5000万,最终定格在“约3亿”。

更让外界炸锅的是这份“买单者”名单——翻来覆去,全是特朗普的“自己人”。

科技圈的“老面孔”全在:谷歌、亚马逊、微软、苹果,连元宇宙平台都凑了热闹;加密货币领域的Coinbase、Ripple、Tether也没缺席——要知道这些企业正盯着美国监管政策的“风向”;更巧的是帕兰蒂尔技术公司、洛克希德-马丁这样的“政府承包商”——这两家刚和特朗普政府签了数十亿美元的大合同,转头就成了“翻新出资人”。

还有那些“政治盟友”:温克尔沃斯兄弟这样的科技投资者,阿德尔森家族——2018年特朗普还亲手给家族的米丽娅姆·阿德尔森颁过总统自由勋章;甚至连政府官员都没落下:小企业管理局局长凯莉·莱夫勒、商务部长霍华德·卢特尼克(以“卢特尼克家族”名义),都出现在了捐款名单里。

特朗普自己也“表了态”——他说“会承担部分费用”,但具体出多少、怎么出,白宫至今没给准信儿。就像这份名单里每个人的出资数额,都藏得严严实实。

更有意思的是“翻修计划”的变化:从“拆一面墙”到“整体推平”,从“建宴会厅”到“现代化改造”,每一次调整都没和公众商量,反而“买单者”的圈子越画越小——全是和特朗普“沾亲带故”的人。

这事儿一出来,美国网友的讨论分成了三派:有人说“企业支持国家设施,是责任感”;有人直接戳穿:“和政府签合同的企业捐钱,这不就是‘变相回报’?”还有人盯着东翼的“身份”——这里可是第一夫人办公室的所在地,“好好的办公区拆了搞翻新,到底是‘为国家’还是‘为个人’?”

其实最让美国人在意的,从来不是“白宫要不要翻新”——毕竟这栋1800年代的建筑确实该修了。而是“谁来出钱”“钱怎么花”的问题,每一个细节都撞在了“权力透明度”的枪口上。

就像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说:“白宫的每一块砖都是纳税人的,‘买单者’的名单,不该变成特朗普的‘人情清单’。”还有人调侃:“要是翻新后的东翼能装个‘透明墙’,说不定大家就不会这么闹了——毕竟,阳光才是最好的‘装修材料’。”

说到底,美国人争的不是3亿的造价,是“权力该怎么花钱”的规矩。毕竟,白宫的墙里,装的是国家的面子,不是某个人的“朋友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