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的重庆,街头的栾树刚飘起红缨,合川一位父亲的电话,却让本地家长群炸了锅——18岁的孙某某,作为体育特长生拼了三年考上大学,才入学十几天就被退学,理由是“色弱”;更戳人的是,孩子高考体检表上,“色觉”一栏明明白白写着“正常”。

孙某某的高考成绩不算差:文化分502分,体育专项87分,综合排名够上了遵义医科大学的运动康复专业。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男孩抱着足球在合川江边跑了三圈,跟爸爸说:“以后要当健身教练,帮爷爷治腰伤。”可这份热乎劲,在入学第十天戛然而止——学校复查色觉时,孙某某连最基础的“红绿色卡”都认不全。

“我当时以为是学校搞错了,带他去了重庆三家医院,结果都说是色弱。”黄先生翻着儿子的体检报告,指腹蹭过“高考体检表”上的“正常”二字,声音哑了,“我们哪懂专业限制?招生章程写着‘不招色盲色弱’,可高考体检没提醒,我们根本没往这方面想。”

重庆一体育生因色弱被大学退学

更让一家人崩溃的是“转专业”的路也被堵死——遵义医科大学的两个体育类专业,都明确限制色觉。招生办工作人员的话像锥子:“体育生和普通批不一样,规则摆在这,我们也没办法。”

等黄先生翻出儿子的高考档案,才发现最核心的矛盾:合川区教育考试中心存档的体检表,“色觉”一栏确实是“正常”。他找过体检的合川区人民医院,对方说“不清楚情况”;打教育考试中心的电话,响了一整天没人接。“是不是地方体检走了形式?”黄先生攥着手机,指尖泛白,“要是当时查出来,我们绝对不会选这个专业。”

孙某某坐在复读班的教室里,课本摊在桌上,目光却总飘向窗外——高考后他去餐厅打工、跟同学去了云南,把三角函数、体育战术全忘光了。“昨天他跟我说,‘爸爸,我好像记不得怎么跑百米了’。”黄先生红着眼眶,“之前他总说‘大学要拿奖学金’,现在捧着课本发呆,说‘感觉努力全白费了’。”

重庆一体育生因色弱被大学退学

作为重庆本地媒体人,我见过不少体育生的苦:冬天练长跑冻得手生疮,夏天练爆发力晒掉一层皮,文化分要跟得上,体育专项要拼名次——每一步都踩着家长的汗。可这场“体检误差”,把孩子三年的努力揉成了纸团。

黄先生说,现在他每天早上去复读班送早餐,都会跟门口的家长唠两句:“填志愿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查体检!别信‘学校统一测’的面子活——我们家的教训,太疼了。”

傍晚的合川江边,孙某某抱着足球坐在台阶上,看小朋友踢毽子。风掀起他的校服衣角,男孩突然说:“爸爸,我好像忘了怎么颠球了。”黄先生没说话,默默把外套披在他身上——有些遗憾,像江边的浪,拍过去就回不来了,但至少,他们想让更多人避开这场“浪”。

重庆一体育生因色弱被大学退学

希望这个故事能敲醒更多家长:那些藏在“体检表”里的小字,那些没在意的“专业限制”,可能是孩子人生的岔路口。别等遗憾酿成了,才想起“早知道”。